酷暑成常态,气候“癌症”已近晚期(作者:方玄昌)

  随着大气升温,海水在吸收大气新增的热量后也跟着升温,由此导致更多的水蒸气(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其引发的气候变化分量仅次于二氧化碳,占到了30%左右的份额(在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层之前,地球自然环境原本存在的温室效应中,水蒸气甚至超过二氧化碳,占到了近70%的份额)。

  此外,科学家还担心另一条恶性反馈渠道,那就是海底储量巨大的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将来会因为海水温度的进一步上升而被释放出来。

  治疗遥遥无期

  稍微了解一点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对于癌症,越早治疗,见效越快、成本越低、预后越好。

  对于气候变化的遏制也一样。可惜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医生已有明确诊断,也开出了具体手术方案;但病人家属并未形成统一意见,有的讳疾忌医,不承认癌症的存在;有的嫌医疗费太过昂贵,不想出这笔钱;有的认为保守治疗即可,不接受医生认为唯一可行的手术方案。

  本文无意探讨政府间关于气候变化应对方案的激烈谈判,只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人类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了。每晚一刻施行手术,我们付出的代价都将呈指数级增加。

  根据目前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计划,人类要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回收固定的二氧化碳相等,二氧化碳零排放)。今天的大部分人都能活着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我们姑且乐观一次,假设这一计划能够成功实现,是不是就意味着那时就能解决气候问题了呢?

  不是的。零碳排放、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全球气温回落、气候问题解决,这分别是四个阶段的四个问题。

  人类实现零碳排放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并不会马上下降,而是如前文所述,二氧化碳在大气层的循环将重新回到一种动态平衡中。而甲烷、水蒸气等其它温室气体有可能还会持续增加一段时间。在此阶段,地球气温依然将处在高位,甚至还会继续上升。

  在碳中和之前,人类还要先走过碳达峰(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最大值)阶段。二氧化碳峰值决定了我们最后要面对的“气温高位”是怎样一副场景,峰值越高,情况越惨烈。今天的人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让碳达峰早一天到来,并让这个峰值尽可能地小——这是减缓气候癌症“病程”、减低治疗难度的唯一途径。

  整个系统要实现逆转(包括海洋酸度下降)将需要很长时间。要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释放进入大气层和海洋的这些二氧化碳,来自生物/地质亿万年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化石能源,它们重新回归岩石圈也将要走一条遥远的路途。

  因此,科学家正在寻求收集、捕获、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期望以人工手段来替代自然力量以更快完成这一过程。但其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2021年6月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一份报告草案被泄露,这份长达4000页的草案给出的关键信息可以一句话解读:地球气候事实上已经越过临界点,灾难已经不可避免。

  不计较对话背景,《让子弹飞》中的一段台词准确描述了今天人类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窘境:

  “玩砸了!”

  “砸了吗?”

  “砸了!”

  “我怎么觉得,这才刚刚开始呢!”

(XYS20220810)

原文链接: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23/climate.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