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沒那麼平了

當然,正在考慮生產迴流的企業往往會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現代技術允許企業用相對較少的工人進行生產,此時外包給低薪國家生產節省的成本微乎其微,而在距離本國更近的地方生產的物流優勢就更大了。

全球化衰退的第二個不那麼良性的因素,是人們愈發意識到世界是個危險的地方。尤其危險的,是讓自己在經濟上依賴威權主義國家,你們的經濟聯繫可會因為某場權力鬥爭或僅僅是獨裁者陰晴不定的傾向被突然切斷。歐洲現在意識到,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中國至少眼下還沒有使出經濟勒索的手段,但俄羅斯的先例和習近平在新冠封鎖中的獨斷專行都讓企業對依賴中國供應商感到新的不安。

順便說一句,作為現代全球貿易體系的奠基文本,《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明確給予了各國採取「其認為對保護其基本國家安全利益所必需的任何行動」的權利。雖然這一權利有時會被濫用——例如川普荒謬地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加拿大鋁礦徵收關稅——但鑒於近來發生的事件,很難否認如《晶片與科技法案》這種政策的必要性,這一最近頒佈的法案將對美國國內的半導體生產進行補貼。

最後,我們得承認:既然我們終於要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所作為了,美國引入的一些政策在實踐上怎麼都會帶點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電動汽車的購置稅新優惠將僅適用於在北美組裝的汽車,就是個明顯案例。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政治——哪怕在我看來是為善的政治,歸根結底也是政治。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是一個沉重的政治包袱;一些民眾仍對氣候變化的事實不置可否。但為了推銷這一理念,民主黨必須將其描繪為能夠創造就業的項目,這意味著得包含《購買美國產品法》的條款。

這些條款是否違反了現有的貿易協定?有可能。但現實就是,摳貿易協定字眼的意義不如拯救地球來得重要。如果這就是解決碳排放問題的必要條件,那就去做吧。

然後再回到我最初的主題:全球化看起來確實有可能要出現一些倒退了。

Link to the original page on the NYT.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新聞 and tagged . Bookmark the permalink.